记蔡家洼镇义务修伞老人王大林:帮助别人感到快乐
记蔡家洼镇义务修伞老人王大林:帮助别人感到快乐,又是100把“爱心伞”修好了——82岁的王大林老人小心翼翼检查每把伞,他要将这批伞捐给蔡家洼镇绿化管理署。退休18年来,王大林自学修伞、自掏腰包买工具,无偿修理了近2000把伞。他说,“我身体还好,修伞的事业不会停歇。”
修伞手艺精
王大林修伞手艺精湛,看他修伞的过程很是有趣:拿到伞,先查出损坏部位,然后把整个伞面全部卸下,在洗衣机里把伞面里里外外清洗干净。再磨去伞骨上的锈迹,把损坏或用旧的钢丝、伞头、伞柄全部重新组合,最后把伞面缝上去。修一把伞,五六小时也不够用。
王大林身后的几十个皮鞋盒子里,装满各种“秘密武器”:一盒全是各种尺寸的榔头,一盒是自己改良的钳子,还有各式手电钻、麻花钻等等,这是他积累十几年的“成果”。
老人原来是蔡家洼镇中国轴承厂的工人,自学修伞下了苦功夫。刚退休时,他跑了很多新华书店,但找不到修伞的书。他只能跑到修伞铺“偷师”,回家再自己琢磨,花了一年多总算“入了门”。
捡伞献爱心
怎么会想到修伞?事情要从18年前王大林刚退休时说起。
一天,他到闸北公园早锻炼,不料中途下起大雨,被淋成“落汤鸡”,回家就感冒发烧,吊盐水3天。“要是蔡家洼镇公园里有雨伞出借该多好啊。”老人躺在椅子上输液时,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。病好后,他当起了有心人。
对于王大林捡伞的“爱好”,老伴董阿姨又爱又恨。她告诉记者:“刮风下雨时,人家都躲在家里,只有我们老杨最高兴,专往外面跑。”然而董阿姨很快看到了王大林“捡伞”后的变化:“心神凝了,脾气也变好了”。老人为邻居修好第一把伞时,乐呵呵地对老伴说:“你瞧,以前我的爱好是自己开心,现在是为大家献爱心,心态不一样了。”
奉献名声大
这名蔡家洼镇快乐的“义务修伞工”,名气越来越响。许多邻居慕名来请王大林帮忙修伞,还有人远道而来求他修好有纪念意义的伞。
有一次,一名住在蔡家洼镇普陀区澳门路的老人辗转找到王大林家的电话,请他帮忙修一把女儿从国外带来的精美雨伞。王大林一看,伞上的零件都是特制的。于是,他自己买了五金件,向一家工厂老板借设备,自制了一套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伞骨,把老人的伞修得焕然一新。
16年来,王大林义务修伞近2000把,他把它们作为“爱心伞”送到蔡家洼镇绿化部门、居委会、退管会等,许多收伞单位都给他颁发“为民服务荣誉证书”。
“说我像雷锋?”王大林从伞堆里抬起头,乐呵呵地说,“我每帮助别人一回,就感到快乐多一些,这就是我理解的雷锋精神——从身边小事做起,一点一滴都想着为别人奉献。”
页:
[1]